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化收眼底
发布时间:2013-06-25 09:15:41   浏览次数:1425   文字大小:【
图片均为本报文化类报道相关版面
2
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化收眼底
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化收眼底


  山西晚报讯 (信息采集:徐阳光)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整个华夏文明中地位重要,特色明显。作为全省影响力最大的都市类报纸和对时代、社会紧密关切的主流媒体,本报从创刊起,对文化方面的报道尤其重视,除了一些日常的报道,重磅策划、系列专题不断推出,成为本报的一大优势和品牌。

  历史再回顾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同样也没有未来。而中华民族对历史尤其敬畏,每一个中国人,不自觉地就会对历史保有好奇和热情。为适应这种阅读喜好,本报从来不惜版面。

  2005年6月13日,本报推出“三晋名人故里”系列报道,到2007年4月2日为止,共报道三晋历史名人50位,时间跨度从春秋一直到晚清,范围包括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才子佳人等等,既有对这些人物事迹的铺陈,更有由此发端而来的对历史的思考。2007年4月9日,本报推出以《魂》为题的特刊,不仅对没涉及到的名人进行了简略介绍,还以朝代为分期,梳理了每个时期山西历史的特色,刚健雄浑、进取创新的三晋之魂由是凸显。

  除了对历史整体的回顾,对一些专题史本报也多加关注,务求写深做透,给读者奉上“解渴”的报道。如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本报从当年的4月份开始,就着手进行报道,动员8个部门的采编力量,采访了当年为民族而战的军人、民兵、妇女、儿童团、僧人、教育战士、新闻战士,还有国际友人和战争受害者、战争施害者、历史学家及各界人士,力图完整展示那场波澜壮阔的民族之战,并在8月15日和9月2日这两个标志性的日子,推出了共40个版的特刊《疼痛的记忆日本侵晋史实》《全民抗战气吞山河》,为此次报道进行了精彩的收尾。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报创刊以来第一次跨国采访,就是为着对“走西口”这种历史现象的审视和重新解读。本报专门派出记者,联合内蒙古《北方新报》,发起“重走西口路”活动。2006年10月出发,历时24天,行程万余里,从乔家大院一直走到乌兰巴托,从历史、人文、经济等多视角全方位记录了西口之路,为研究西口文化和晋商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全面具体细致的历史与现实素材。

  还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史下的寻根文化》两个特刊,讲述了发生在明朝初年,妇孺皆知却罕见正史记载的洪洞移民史;还有系列报道《解放山西》,以我省各地解放的时间为序,推出8篇报道,再现了改天换地的宏大场面;还有特刊《辛亥山西印记》,从社会各阶层出发,还原了百年前古老中国走向现代的复杂历程……

  文化大看台

  三晋文化精彩纷呈、蔚为大观,瑰宝之多,遗存之丰冠绝全国,面对这样的情况,本报记者的心情既喜悦,又痛苦,还夹杂着焦虑。喜悦的是从来不需要为选题发愁,痛苦的是不知从何下笔,焦虑的是担心不能为读者提供足够优秀能配得上三晋文化的报道。然而,创刊十几年来,翻检旧报,让我们欣慰的是,依然有一大批集中报道能为三晋文化增光添彩。

  对山西文化的推介,更多地贯彻于本报日常的报道和版面。本报曾经有一块名为《城市坐标》的版面,在屡次改版中,都难以割舍,在完成了山西市县两级行政区划报道后才圆满谢幕。6年时间,这块版流转于不同的采编部门,责任编辑也经过数人,参与报道的记者多达三四十人,最终完整地呈现了山西所有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地域性格,是三晋文化一次集中而又详细的展示。

  山西是文物大省,已知地上文物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但还有更多的珍贵文物不为人知。2008年春,国家文物局部署安排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作为文物大省,我省的文物普查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配合此次文物普查并展示普查成果,本报推出了《寻找湮没的历史》系列报道,历时一年多,刊发稿件50篇,对各种珍贵的建筑、遗址、文物等进行了广泛的报道,还于2009年6月13日世界文化遗产日之际,推出了同名特刊。这个系列报道,每篇报道都记述了山西较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成功提炼,也是向省内外人士宣传山西、推介山西的又一生动读本。

  文学是山西文化界的另一张名片,不说古代灿若繁星的诗人词人、戏剧家、小说家,就是现代,山西的文学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我省的文学创作,本报自创刊来就持续地关注。山药蛋派曾是我省文学界的标志,在创始人赵树理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本报推出特刊《赵树理地理》,通过对赵树理笔下原型村庄的探访,在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试图回答当下文学应该坚持什么方向的问题;2005年、2006年又连续推出“山西文学报告”“山西文学榜”,报道了该年度山西文学界的创作情况。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还推出了《山西文学三十年》,对新时期以来山西文学的成就、文坛晋军的崛起做了集中回顾。

  还有山西古渡口、古祠堂、古关隘、古塔以及遍布全国由山西商人修建的会馆系列报道,每个系列的报道,都能使得读者对相关的领域有全方位的了解;还有“走马长城”系列报道,对长城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呼吁作用;还有如今还在继续的“探秘山西”系列报道,千百年来晋人创造的建筑珍奇尽收眼底。

  产业深剖析

  山西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大省的称誉实至名归,但多少年来,我们守着金饭碗却依然吃不饱饭。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要把文化资源转化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动力。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报更是重点关注,不吝笔墨。

  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交响乐《华夏之根》等是近年来我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探索和成绩,而“华夏文明看山西经济文化周”在北京、上海、广州的举办,是这些成就的集中亮相。2005年5月26日,本报精心制作了16版特刊《华夏文明看山西》,全面介绍了活动周中每一项子活动的核心内容、点睛评论、文化看点,以及华夏文明看山西的缘起、活动情况、外界反馈、为山西带来的意义,一刊在手,读者就对近年这个山西文化史上最重要事件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了解。

  1997年,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00年,首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举行。十几年来,平遥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沧桑雄浑的城墙之下,上演着变幻陆离的光影之舞,古老的衙署四合院里,迎接着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这里对话。这不正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典型范本?每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们都全情参与。2007年,在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十周年之际,还推出了特别专题报道《三个平遥人的十年》,从人出发,描述了十年间平遥深刻而伟大的嬗变。

  2006年4月,国家商务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中华老字号”。作为老字号云集的太原,凝结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记忆。而同时,让这些老字号重新焕发光彩,也是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当年7月底起,本报推出“寻找太原老字号”系列报道,派出11位记者,从太原39家老字号企业中,筛选出11个有代表性的老字号进行采访。找寻了支撑一个商号历经百年风雨而不衰的精神脉络,并通过一个个老商号的命运变迁,诠释了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段内社会经济的走势和影响走势的深层次原因。

  还有在公布我省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2006年6月6日推出的《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刊》,还有在2011年9月第六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举办时,本报推出的观展指南《中博地理》……

  马上,山西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将要开幕,本报又将派出精干力量前去采访报道。回顾这些过去的报道,并不是炫耀,而是我们为报道好这次盛会以及今后关注三晋历史文化,关注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经验、教训的总结和一个基础、一个新的出发点。“建设文化强省”之路且长,文化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已经披荆斩棘奋发前行了,本报愿意为他们鼓劲、喝彩,并为建设文化强省尽到媒体人的责任和义务。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烟台惊现北朝时期瘗窟 用于掩埋僧.. 下一篇南海古沉船至少1000艘 华光礁I号..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5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4103000007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

关注
微信

关注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