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专家把脉榆林长城保护 万里长城第一台期待雄姿再现
发布时间:2013-06-13 09:15:02   浏览次数:1547   文字大小:【
专家把脉榆林长城保护万里长城第一台期待雄姿再现

 

  明长城镇北台雄姿

专家把脉榆林长城保护万里长城第一台期待雄姿再现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右一)陪同外国使节在榆林镇北台上

  新浪网讯 (信息采集:徐阳光)从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6月7日,活动日前一天,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先生专程赶到榆林,为一场有关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保护的学术报告会做准备。他再次对榆林镇北台及长城踏勘后呼吁:榆林市应尽快建设以长城为核心景观的保护园区,以提升长城这一文化资源的价值,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保护文物不能只关注建筑本体

  榆林自古为边关要地,是我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多的地区之一,有战国、秦、隋、明四个朝代的长城,总长达1482公里。战国长城、秦长城、隋长城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和人为损毁,现仅留存少量遗迹,唯明长城保存情况较好,特别是长城沿线的城堡保留得相对较好。在榆林镇北台、府谷清水营、定边五里墩和不少长城营堡,尚可领略到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

  榆林明长城横贯榆林境内,东起府谷县,西至定边县,总长885公里。明代在修筑长城时,“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有的夯土为墙,有的外砌砖石,用料多就近取材,因地制宜。有的筑于黄土山梁间,有的筑于沙漠草地上,景观多样,独具特色。

  榆林长城明代时称为“边墙”,共有两条,一条曰“大边”长城,一条曰“二边”长城,现在留存的是“大边”长城,“二边”长城遗迹少见。榆林明长城也是万里长城中真正用墙体作为防御体系最早的城墙,修筑时间最短的也在400年以上,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榆林镇北台又是明长城线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建于1607年,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齐名并峙,统称“三关一台”。镇北台也是目前榆林长城线上开发出来的唯一旅游景点。

  “目前,镇北台仅仅是个参观点,游客来这里的消费几乎是一次性的,如果能把镇北台东西两侧的墩台、敌楼等适当的重要节点进行维修和复建,再把红石峡连接进来,那么长城给人的整体感觉就会凸显出来。”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6月7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保护文物不能只关注文物建筑本体,要让这个区域内的长城标志性的符号得到强化,然后科学规划成一个整体的保护区域,集休闲、度假于一体,既盘活了长城这一文化资源,又与民众的需求有益结合。

  董耀会认为,打造以长城为核心景观的保护园区,首要的是政府要有足够的重视,搭建起一个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实有很多企业、社会组织,还有当地的长城学会,包括热心于长城保护的志愿者和一些机构,是愿意为长城保护做事的。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充分调动这部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他同时认为,如果把这个区域整体规划并建设起来,既保护了长城,又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休闲、度假的场所。游客在休闲、度假中感受了长城的文化,同时也感受了长城给社会带来的这种资源价值,既惠及了普通民众,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景观,是可持续的。

  “这样一个文化园区的建设,不仅把群众的长城保护意识带动起来,而且对其他有长城资源的地方也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董耀会说。

  保护工作不能仅靠政府力量

  “现在站在镇北台上,能看到附近村子建的民房离长城越来越近了。”董耀会担忧地说。这一区域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各种功能的分区规划后,也可通过招商引资进行保护和利用。而开发利用的过程,不仅实现了对长城本体的保护,还弘扬了长城的文化,并通过长城宣传了民族文化。“农民盖房子,觉得只盖到了长城边上,反正没动长城,政府也不去制止,其实是把这个区域的整体环境给破坏了,将来想整体利用就做不到了。”

  据榆林镇北台文管所所长徐茂成介绍,早在1996年,长城还是省级文保单位时,榆林曾就恢复镇北台顶部哨房及其两侧长城部分墙体的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复,也得到了中国古建筑学家、时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等一些评审专家的支持,但由于当时榆林经济乏力,资金短缺而搁置。2001年,镇北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对这一文物的修缮,须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复,其难度相对加大,主要是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不统一。

  徐茂成说,自2006年镇北台旅游区规划(镇北台南侧广场)方案批复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提及,但还是由于经费原因至今未付诸实施,导致本属于控制地带或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没有征用而日渐被一些民房占领,文管所又无法出面干预。

  “长城横贯了整个榆林,就跟中国的长城横贯中国北方是一样的。凡是长城及其区域保护好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才做到的,因为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董耀会说,但如果仅仅是政府在倡导保护,社会力量参与不到这个体系中来,那大家也就觉得与它没关系,就认为这个保护的责任都是政府的,反过来政府又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来做好,两者形成不了合力,就很难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这样的目标。周遭环境得不到保护利用,文物建筑本体恢复得再好,还是难以充分体现自身资源价值的。

  万里长城第一台期待雄姿再现

  据了解,榆林一些社团组织及各界群众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榆林长城的保护性修复。镇北台北侧的一座烽火台和一座敌楼就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当地两位民营企业家分别捐资复建的。榆林市长城学会自1996年成立以来,在对长城的宣传,推动对榆林长城的保护性修复、考察研究、推动地方政府对长城保护法规的贯彻执行以及长城文化站点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该学会的推动下,当地一些人大代表也纷纷参与进来,用实际行动保护长城。

  长城的原始功能主要是防御外族侵略,同时又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载体。镇北台下的长城重要建筑款贡城和易马城,就是中华民族融合团结、互惠交流、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榆林市长城学会会长段云飞在近期的一次讲座上说,款贡城保护工程已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目前正在进行修复。易马城保护工程正在酝酿中。镇北台上原有的顶部哨楼、基石现清晰可见,原有建筑物料犹存,对该哨楼保护性修复的可行性报告也已上报有关部门,这些修复性方案均已经过专家规划和论证,逐级上报待批。

  榆林长城沿线上除了镇北台这座防御大台外,还有36个营堡。长城营堡在历史上既是军事防御点,又是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融中心。这些营堡的城墙大多和款贡城、易马城一样屹立不倒,充满深厚的历史气息。特别是36堡中的榆林古城,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又是陕、晋、内蒙古、宁能源中心城市。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统一规划,对镇北台两侧的长城营堡,包括榆林古城的保护性修缮后,榆林文化和旅游的氛围就会整体凸显出来。但对于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性的修复,业内也一直争议不断。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学者认为,对长城及其墩台的修复会破坏它的残缺美,使真文物变成假文物,让观赏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保持原状,使其不要再遭受损坏即可。

  实际上,长城是田野文物,长期遭受着自然灾害的侵蚀和人为破坏,如不加强保护修缮,坍塌、损毁、消失的速度必然加快。也许若干年后,人类创造的这一伟大奇迹真的只有让后人看着画册想象了。不过,在国内其他一些地方,像宁夏盐池就将部分长城的断壁残垣用铁丝网进行拦护,禁止人畜进入,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个也是榆林可以借鉴的做法。

  董耀会说,原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也是反对文物复建的,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在的公约对复建持同意的态度,只要是按照文物遗址的调查、论证,按照真正能传承文化遗产的文物信息来复建,未尝不可。他举例说,国内有成功的例子,例如山海关的西门和南门城楼,和现在镇北台顶部是一样的,都是曾完全毁坏了的。近年,西门城楼和南门城楼相继恢复,中间的鼓楼也恢复起来了。现在站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上,古城的那种雄伟气魄就完全呈现出来了。所以说,像这样科学地恢复应该说是可行的。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长城因为长城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具有价值,它的价值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我们保护它说明它有用,既为我们当代人的经济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同时可以传承下去,子孙后代也可以用。”董耀会强调,榆林有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应把利用放到重要位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把长城这张牌打起来,扛起来,形成与榆林古城相呼应的一个整体,相信对榆林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对陕西都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茂陵:大汉雄风——昂扬精神弘阔.. 下一篇河南再添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5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4103000007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

关注
微信

关注
微博

顶部